文/邹近夫
二十年前,如果有人告诉你今天的状况,那么你还有勇气独自前来吗?
回首过去,总是会发觉许多当时看似那么重要的事情,居然没有十分意义,比如讨好邻家看动画片、和朋友玩捉迷藏、偷吃秋天的果子等等,包括读书,但又因为成长的历程使得这些过程不可或缺。
像建造一所房子,往往需要从地基到楼板,再从墙柱到屋面,不同的人建的房子,寿命也不同,原因在于有的人地基没做结实,倘若地基做好了,可墙柱选材没有好的方法,怎么做得牢固?选材方法又从哪里来呢?这就需要从过往的所见所闻里寻找答案。
也就是说,人生当下是你一切过往的总成,但决定你结果走向的转机,其实只占过往中间的很小一部分,并不是每一件事、每一步路、每一个脚印都无比重要。起着决定性作用的,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向往。
当人生度过了懵懂无知的童年,随之而来的便是向往未来的愿景,可以是医生、律师、警察,也可以是工程师、作家之类,接着是潜意识养成,俗称身份标定。想成为医生的人,自然养成见义勇为的心灵,想成为律师的人,总是好打不平,想成为警察的最爱伸张正义...如此一来,一段段并无十分意义的事,仿佛一个完美的编程代码,时不时触发这个身份标定的开关,于是照见了你如今的全部。
这不是偶然的凑巧,也不是宿命的必然,尽管我也曾对时光倒流的猜想念念不忘,但我非常清楚命运里的环环相扣,像一部电视剧,有不可打乱的出场逻辑,也有防不胜防的意外安插。可如果时光向前可以跳跃,任你选择一个时间点,我相信绝大部分人依然会选择原点。何况这世上并没有人真的一无所有,且不用货币来衡量,至少我们曾尝试着对照镜子,努力做过最令人满意的笑容。
试想一下放弃现有,重回过去,虽然可以再经历无忧无虑的时光,再走一次小桥流水,再挥霍一次青春,但依旧可能没有在重要的时刻完美发挥,依旧有无聊的、孤独的、压抑的、挣扎的时光,依旧会错过一班列车、一艘渡轮、一个无缘的人。这样的情况之下,许多人便不会信誓旦旦地想着回到过去了。既然没有选择时光倒流的必要性,为何不选择一步到老呢?
我曾经向一个五岁的小孩宣称自己有未卜先知的能力,他便问我二十年后样子,于是我问他未来最想做什么?他回答说警察。我告诉他,如果你愿意变成二十五岁,那么现在就可以实现愿望,他立即犹豫了。看得出来,好像不是因为这个魔法不够吸引他,而是因为从这到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,他更向往这个过程。
后来我又问他最想变成什么?而且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种东西。他回答说赛罗奥特曼。接着我又告诉他,变成奥特曼之后,意味你将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一切,甚至因为角色的改变还将失去未来本该拥有的一切。他马上回答说不愿意。原来每个人一开始都愿意活成自己,毕竟这种人生是独一无二的,如若在得到他人乐趣的同时也失去自我的话,少有人宁愿活成别人的样子。
之所以如此,不是这个五岁的小孩害怕未来那个结果,而是因为他疑虑尝不到开花过程的乐趣。生死之间,我们都走在路上,不要因为终点而舍弃未来那些个无限的可能。请记住,你要的不是人生的结果,尘世才因此而斑斓纷呈,惹人眷恋不舍。
附:作者邹近夫豆瓣上有文艺小说《我爱了这个夏天》,https://read.douban.com/column/32781269/?icn=from-author-page“岁月不知何时失声成哑巴,人间纷扰在一夜之间好像统统扯平了。倘若没有结果,亦不再轻易爱上一个人,水寒江静,往后谁来过,谁又走了,再无牵连。”